介入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养生秘籍 · 2025-01-11

一、介入技术概述

介入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性诊疗手段,通过利用影像引导下的导管或其他器械,对体内病变进行精确定位、治疗或取样,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包括呼吸内科。在呼吸内科中,介入技术主要包括气道介入、血管介入、胸膜腔介入等类别,适用于气道狭窄、气道瘘、肺部感染、肺部出血、肺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介入技术在气道疾病中的应用

1. 气道狭窄:对于由良性或恶性病因导致的气道狭窄,介入治疗主要采用气道球囊扩张术、激光消融、电切、冷冻、支架植入等手段。这些方法能在直视下精确解除狭窄,迅速改善通气功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 气道瘘:介入治疗通过封堵材料(如栓塞剂、覆膜支架等)或生物胶封闭瘘口,辅以内镜下清创、引流等措施,有效控制气道瘘引发的反复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死亡率。

3. 肺部感染:对于难治性肺部感染,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介入技术可通过内镜下清创、引流、灌洗,结合局部药物灌注,实现病灶精准清除,提高抗生素疗效,缩短疗程。

4. 肺部出血:对于难以控制的肺部出血,如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癌等引起的咯血,介入治疗可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精准定位出血血管,有效止血,降低死亡风险。

三、介入技术在肺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 诊断:介入技术如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VBN)等,能够对肺部小结节、纵隔淋巴结等进行精准取样,显著提高早期肺癌及纵隔病变的诊断率。

2. 治疗:介入技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治疗、气道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光动力疗法等,为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肺癌、气道内肿瘤提供了有效的局部治疗选择,有助于保留肺功能,减轻全身毒性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此外,气道内支架置入、粒子植入等方法,也能有效缓解气道阻塞症状,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介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技术在呼吸内科的应用将更加精准、微创、智能化。如人工智能辅助的导航技术、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等创新成果有望进一步提升介入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然而,如何优化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操作安全性,加强多学科协作,完善相关培训体系,以及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问题,仍将是未来介入技术在呼吸内科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综上所述,介入技术在呼吸内科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手段,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微创化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技术将在提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诊断。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