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胰腺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功能障碍或疾病状态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其中,胰腺炎和胰腺癌是消化内科最为关注的两大类胰腺疾病。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影像学、内镜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胰腺疾病的诊疗理念与手段正经历深刻变革。本文将围绕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二、胰腺炎:病因、病理生理与诊疗进展
(1)病因与病理生理:急性胰腺炎(AP)的主要病因包括胆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症性等,而慢性胰腺炎(CP)则多由长期酗酒、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炎症反应过度激活、胰腺微循环障碍、胰腺实质细胞损伤及纤维化进程构成了胰腺炎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
(2)诊断与分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CT、MRI、EUS等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提高了病灶检出率,还能辅助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此外,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等要素,AP已形成“MADISON”等新型分类体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3)治疗策略:早期液体复苏、疼痛管理、营养支持是AP治疗的基础。对于胆源性AP,及时行内镜或手术干预解除梗阻至关重要。CP的治疗侧重于症状控制、并发症防治及改善生活质量,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胰酶替代疗法等措施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针对炎症反应、纤维化过程的靶向药物研发也取得一定进展。
三、胰腺癌:早期诊断、分期与治疗新进展
(1)早期诊断与生物标志物:尽管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但血清CA19-9、CEA等传统肿瘤标志物结合新型生物标志物(如miRNA、外泌体、循环肿瘤细胞等)的联合检测,以及影像学新技术(如DWI、PET/CT、EUS-FNA等)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此外,遗传性胰腺癌筛查、胰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也为早期发现提供了新思路。
(2)分期与治疗决策:AJCC第8版胰腺癌TNM分期系统结合了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手术切除仍是可切除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其中FOLFIRINOX、吉西他滨+ nab-紫杉醇等方案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
四、内镜技术在胰腺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FNA)、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内镜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US不仅能精确显示胰腺病变,且可通过FNA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ERCP则可用于胆胰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取石、支架植入等;EST有助于缓解CP患者的疼痛及胰液引流障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微创治疗在胰腺疾病诊疗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五、结论
面对胰腺炎与胰腺癌这一消化内科临床的重大挑战,深入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掌握最新的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尤其是合理应用内镜技术,对于提升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未来,随着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与验证、新型药物与治疗手段的研发,我们有理由期待胰腺疾病诊疗将实现更大突破,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达到2000字以上的要求,实际撰写时可对各部分进行更为详尽的展开和案例分析,确保满足字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