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李某某,男,45岁,因“反复发热伴乏力2个月”于2023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于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左右,伴有夜间盗汗,偶有咳嗽,但无咳痰或咯血。同时,患者自述近一个月内体重减轻约5公斤,食欲减退,并伴有全身乏力感。病程中未见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结核病史及输血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37.5℃,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 mmHg。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精神状态尚可,但面色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柔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二、初步检查与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初步考虑可能存在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进行了以下相关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9.6×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占65%,淋巴细胞比例占25%;红细胞计数(RBC)3.2×10^12/L,血红蛋白(Hb)浓度90 g/L,血小板计数(PLT)180×10^9/L。
2. 生化全套: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均正常范围。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显示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双侧肾脏均未见明显异常。
4. 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骨髓象提示增生活跃,粒系占优势,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受抑,未见异常细胞浸润。
5. 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培养、咽拭子培养、EB病毒抗体检测等均为阴性。
综合上述检查结果,初步排除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常见原因导致的发热,但仍未明确诊断。结合患者贫血症状及骨髓象特征,高度怀疑为某种类型的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三、进一步检查与鉴别诊断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对患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查:
1. 骨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34+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异常。
2. 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染色体改变。
3. 基因测序:对部分与血液疾病相关的基因进行测序,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仍未能确定具体病因,但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的全血细胞减少症,需要继续观察和随访。
四、治疗方案
鉴于目前诊断尚不明确,治疗上采取支持疗法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1. 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饮食,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改善贫血状况。
2. 免疫调节: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防止进一步损伤骨髓造血功能。
3.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等症状,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必要时可短期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五、疗效观察与随访
经过上述治疗措施后,患者发热症状逐渐缓解,但贫血程度有所加重,Hb最低降至75 g/L。为进一步评估疗效及寻找潜在病因,进行了以下随访检查:
1. 复查血常规:WBC 8.5×10^9/L,RBC 3.0×10^12/L,Hb 75 g/L,PLT 150×10^9/L。
2. 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骨髓象提示粒红比增高,红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结合复查结果,认为患者可能合并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增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六、总结与讨论
本例患者以不明原因的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在排除常见感染性疾病后,最终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该病例提示我们,在面对复杂难治性血液疾病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鉴别诊断,以期尽早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本例还强调了血液内科疾病诊疗过程中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对于此类复杂病例,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具体病例分析展示了血液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血液内科临床实践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