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48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5年”入院。自述首次发作时正在家中看电视,突然感觉心慌、头晕,继而出现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抽搐,持续约2分钟后自行缓解,无二便失禁及舌咬伤。此后发作频率逐渐增加,每月发作3-4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曾在外院就诊,初步诊断为“癫痫”,给予口服丙戊酸钠治疗,但疗效欠佳,发作频率未明显降低。
二、入院查体与辅助检查
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Babinski征可疑阳性。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维生素B1、B12、叶酸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2. 脑电图(EEG):显示广泛中、高波幅慢波背景,左侧额颞区可见阵发性尖波、棘波发放,发作间期为3Hz的尖慢复合波。
3. 头颅MRI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排除结构性病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头颅MRI结果,诊断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左侧额颞起源可能性大。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低血糖症、晕厥等非癫痫性发作疾病,但上述疾病通常缺乏反复发作的病史及典型的脑电图改变,且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故可排除。
四、治疗方案与疗效观察
1. 药物治疗:鉴于患者既往使用丙戊酸钠疗效不佳,调整抗癫痫药物方案为左乙拉西坦1000mg bid,奥卡西平600mg bid,并加用托吡酯25mg qn睡前服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
2. 病情监测:嘱患者规律记录癫痫日记,详细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诱因、持续时间、发作形式及发作后感受,以便评估药物疗效及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因频繁发作导致的心理压力,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癫痫知识,消除误解,提高遵医行为。
五、治疗效果与随访
经过3个月的药物调整与病情监测,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显著降低,每月仅发作1次,且发作程度较前减轻。复查脑电图示左侧额颞区放电减少,背景活动有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治疗效果满意。嘱患者继续按现有方案服药,定期门诊随访,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六、讨论
本病例展示了神经内科医师在面对复杂性癫痫患者时,如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规范的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在药物选择上,遵循“单药起始、逐渐加量、合理联合”的原则,同时考虑药物的副作用、相互作用及患者依从性。在病情管理上,强调癫痫日记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在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
总结而言,复杂性癫痫的诊治需综合运用临床思维、现代医学技术及人文关怀,以实现精准诊断、合理用药与全方位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